close

吸血鬼紀元
﹏﹏﹏與你共享鮮血

「殺戮並不是平常的行動,不只是把血吸的飽飽的,那當然是體驗到別人的生命;也常是體驗到那個生命經由血液慢慢地消逝。
那是一遍又一遍重演我失去自己生命的體驗。
當我在吸黎斯特手腕的血,感覺他的心與我的心一起跳動;那是一遍又遍地重溫這些經驗,因為對吸血鬼而言,那是項最極頂的經驗。」﹏﹏﹏夜訪吸血鬼。

由號稱吸血鬼大師安萊絲同名小說改編而來的電影夜訪吸血鬼,於美國1994年12月上映時曾引起了一陣轟動,打著好萊塢當紅炸子雞湯姆克魯斯領銜主演的名號,加上以大河戀走紅的小生布萊德彼特,和一大群報得出名的群星,好萊塢的商業體制再一次展現了它的成功。縱使是部限制級影片,當週仍開出了漂亮的成績單,擠上當時影史週票房最高的第七名。
好萊塢拍片的題材來源一向脫不了幾個方向,改編名著也是稀疏平常;不過安萊絲的這本小說對所有的吸血鬼迷而言可以說是意義非凡的。
打從Bram Stocker第一次創造出一個完整的吸血鬼--德古勒伯爵起,加上穆瑙於1922年拍的第一部吸血鬼電影後,「吸血鬼」這個名詞便廣為傳頌著;此部片在電影史上尤其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影響了後代許許多多的類型影片,特別是它突出的黑白攝影營造了後世難以仿效的詭異、殘忍與血腥的氣氛。
不管是何年代,總會有一堆以吸血鬼為號召的恐怖電影。可見德古勒的魅力不斷為人“津津樂道”。像英國的漢默公司在推出的一系列低成本恐怖片中,吸血鬼電影便是其重要吸金的類型,也捧紅了不少男星和導演;像是1958年的『吸血鬼』〈DRACULA〉便帶動環球另一波恐怖電影高潮,也是演員泰倫斯費雪此時最好的作品。
然而在眾多的鬼類影片裡,關於吸血鬼的敘述不外乎怕大蒜、十字架…等,既扭曲而醜陋,能使用法術變身成蝙蝠等等…大多是一些關於他們的殺戮,藉以彰顯吸血鬼的殘暴、不容於人類,故必須想盡方法將之璀毀諸如此類… …;就算在幾部搞笑影片如:吸血鬼也瘋狂、吸血鬼住在隔壁,這些片仍脫離不了以“人類”的眼光、“人類”的身份、“挺身”去對抗邪惡的模式。
安萊絲1976年的成名作夜訪吸血鬼則打破了50年來的僵化模式,她試著以一個吸血鬼〈即她書中自稱的不死幽靈〉的眼光、吸血鬼的情感角度作為人稱闡述;第一次,我們看到紅血白齒之外的異色世界。這個世界鮮活開啟地了吸血鬼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吸血鬼也開始具備「悲劇」性格。這種轉化使他們脫離恐怖片單純道具的位置,開始迥異於其他的嗜血兇手。他們要爭取的,不再只是溫暖的血液,而是來自人類內心深處的同情。
然而在追求像人樣的同時,他們潛在的毀滅性也幾乎毀了自己;這些不死幽靈們開始探討自己生存的意義和來源。對於將自己的生命建構在人類生命上的矛盾情感,對於自己曾經是人類,而又已經不是人類的徬徨,「夜」片的路易正扮演著這種自我反思的角色。

「他〈路易〉的天真總是征服了我〈黎斯特〉,他具有奇特的小資產階級忠誠信仰,相信上帝總是上帝,縱使祂對我們不施援手,並不表示他不存在;相信毀滅與拯救,為小小的無望世界建立了分界線。
路易對凡人之愛戀比我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一點已注定他要終身受苦。」﹏﹏﹏吸血鬼黎斯特。

「夜」片的吸血鬼幾乎都保存了部分的人性,他們仍然喜愛群居的安全感。所以黎斯特要路易,而路易渴望克勞蒂亞作伴;稍後的阿曼德為了這種群居感,甚至屈身吸血鬼劇場,和一群聲氣不通的同類同居。
為了群居,他們需要參與人類的空間,區隔、並瓜分人類對空間的權力。黎斯特和克勞蒂亞,甚至是路易,更加迷信一切人類的表相:例如一切提昇人類地位的服飾和金錢。故不論居處農場或住在紐奧良,他們都要維持著貴族的排場和身段,EX:出入歌劇院、和上流社會貴族往來〈雖然稍候安萊絲解釋那是因為黎斯特要保持身為法國貴族的自尊〉;而克勞蒂亞的娃娃、蕾絲服飾更不可勝數。但電影在服飾上僅止做到「呈現」的部分而未作深入探討,比較強烈的視覺對比只出現在當歐洲吸血鬼遭遇上美國吸血鬼的幾個場景而已,不過一般人也很難注意到吧!路易在到歐洲後也〝入境隨俗〞地穿起暗色西裝。
事實上,整個吸血鬼的文化在「夜訪吸血鬼」中已經過大幅度的修整和剖析;其強烈的文藝風格更使恐怖片的質素降至最低;讓觀眾深感顫慄的,恐怕不是吸血鬼的牙齒,而是那盤結在吸血鬼之間「似曾相識」的生命糾纏。鬼的情境彷彿是人自身困境的移植:一部關於吸血鬼的類型電影婉轉地變化了形式上的局限和膚淺,深化了電影敘事的內涵。
「夜」似乎與其他類型電影比起來有較佳的心理描寫,但畢竟是好萊塢,專注在照顧觀眾的視聽習慣似乎是比較重要的;以大量聳動的聲色作為媒材,炒熱同性情誼的曖昧,同性、異性、雙性戀暗示,忽略更剔透的內心觀照。實際上照安萊絲的意思,不死幽靈本來就不算人類了,血才是生存/繁殖的重點,吸血鬼愛上的並不是人類膚淺的性別區分,而是每個不死幽靈心中那份獨特的“靈魂本質”、及殘留的人性。
最明顯的是,電影輕忽原著中黎斯特/父親、與路易/阿曼德關係的摹寫,前者完全省略,後者簡省成路易在巴黎與阿曼德絕裾。事實上,黎斯特與他父親的情結,正可映照黎內心的矛盾,使黎更充滿悲劇性;而路易與阿曼德的互動過程,則顯現路易脫逸的人格及最終擁抱鬼性的心路歷程。
兩事件的刪減,不但造成黎斯特角色說服力的不夠,他的“橫暴” 和對路易的情意也變得毫無來由,白白浪費了湯姆克魯斯的演技。不過安萊絲在吸血鬼紀元第二部吸血鬼黎斯特中,開了自己一個玩笑,她說:路易在夜中陳述的多是不實的指控,這是蠻有趣的一個現象。
如同所有的吸血鬼公式,「夜」片中的吸血鬼也不能見光、同樣持續不斷地殺人,但卻在殺戮時多了一點哲學的省思;好玩的是:他們並不怕十字架、大蒜或銀樁、銀子彈,可是棲息之地卻不能免俗地還是棺材,而且還是指定要那種類似十字的棺木;讓我好奇的是:安萊絲既然都做了那麼多突破與變革,為何這一點卻將之保留呢?就算是她闡述吸血鬼由來的第三部曲天譴者的女王,也沒有解釋這一點,這是另一種形式上的反諷、象徵著不死幽靈依仍渴望上帝的救贖與赦免嗎?
另外一部較不同的好萊塢商業影片、由科波拉導演的「吸血鬼」〈Bram Stocker’s Dracula〉雖然是傳統的原著改編,但由蓋瑞歐德曼飾演的德古勒伯爵則充滿了〝鐵漢柔情〞,加上通俗的好萊塢思考模式:愛可以戰勝一切,德古勒找回愛人後達成毀滅。
近年來的吸血鬼電影多以特效取勝,加上了現代化的動感與刺激,走回從前的鬼類影片老路子;像是1998年的刀鋒戰士〈Blade〉,講的是半人半吸血鬼的〝人類〞站在正義最前線,為維護人類的永續生存與和平,打擊代表邪惡的邪靈們。
究竟吸血鬼電影能不能在既有模式裡找到新的生存之道呢?據說,華納將在今年10月發行「夜」片續集天譴者的女王,到底裡面能不能有新的創意?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囉!



附註一:
下面簡單的列表比較了四部不同年代的吸血鬼電影,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即使其各有所原著小說,吸血鬼電影仍然有硬性的規格和尺寸。
四部電影的血/女人/光影/化妝/攝影都不得不作某種程度的互文。然而,我們也在表列的各項特色中發現,科波拉和喬登的作品是在同中求大異。吸血鬼不再以驚嚇觀眾為能事,即便沒有激情演出、煽動觀眾感官;或因為處境的「非凡」,只能踟躕於「非凡」的世界。這兩部九二、九四年出現的吸血鬼族群給我們另一個觀看吸血鬼的角度。


影片 「吸血鬼」 「吸血殭屍」 「吸血鬼」 「夜訪吸血鬼」
英文原名 Nosferatu the vampire Nosferatu the vampyre Bram Stocker’s Dracula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導演 F.W.Munau Herzog Coppola Neil Jordon
原著者 Bram Stocker Bram Stocker Bram Stocker Ann Rice
片型 默片\黑白 聲片\彩色 聲片\彩色 聲片\彩色
拍片年代 1922 1979 1992 1994
情色描述主線 1. 德古勒公爵vs.尼娜﹝Nina﹞
2.異性戀敘述 1. 德古勒公爵vs.露西﹝Lucy﹞
2.異性戀敘述 1. 德古勒公爵vs.米娜﹝Mina﹞
2.異性戀敘述←→人獸戀:露西和狼形德古勒 1. 黎斯特vs.路易vs.克勞蒂亞
2.同性戀敘述←→異性戀敘述
男性吸血鬼 具有強大的肢體力量 力量雖大卻顯得閉瑣
力量強大\面目多變\愛恨情仇分明 幾乎是人性世界的翻版
女性吸血鬼 無 無 1. 古堡女妖:情慾化身
2.露西:情慾化身
兩者皆沒有深刻的人性掙扎痕跡 克勞蒂亞:
1. 渴望女性化\企求母愛
2.顛覆父權
3.堅強敏銳卻受限於幼弱的身體
男性描述
﹝Jonathan Harker﹞ 1. 相信自己直覺,不聽勸告
2.因尼娜而勇敢 ﹝Jonathan Harker﹞ 1.相信自己直覺,不聽勸告
2.一蹶不振,終至滅亡 ﹝Jonathan Harker﹞ 1.陷於情慾
2.終能自拔 記者馬洛:吸血鬼的訪問者。因追求吸血鬼的肢體力量而殞命
女性描述 尼娜:傳統女性。單純而勇敢。 露西:傳統女性。單純而勇敢。 米娜:
1.能獨立謀生
2.家庭女性
3.單純、勇敢
4.對朋友露西有情義 1. 多半是被犧牲的妓女
2.麥德琳,一個為持續母愛而自願成為吸血鬼的女人
電影型式的處理 1.化妝
2.攝影
3.聲音 表現主義式的重視光\影對立劇場化妝 1.背景音樂節奏輕快,減損恐怖感
2.以文字對白領導劇情,阻礙故事的流暢性 仍屬非自然式化妝,有鑿痕

光\影處理稍弱,但有許多風景的長拍鏡頭,使人和吸血鬼在天地之間顯得渺小蝙蝠影像和聖歌似的背景音樂,使全劇充滿儀式性 自然\但德古勒造型多變
較多特寫鏡頭,導演似特意牽動觀眾對德古勒的「同情」,愛情使鏡頭顏色多變,為吸血鬼的淒冷情境添加溫暖。自然、獸類、人的聲音交雜,比較注意恐怖效果的經營。 吸血鬼和人的造型幾無二致。
色澤傾向冷冽。《夜》乃一部純粹討論吸血鬼的片子。

較少大段音樂配樂,多半是急促的短節拍和動作交互搭檔。



附註二:
[安萊絲吸血鬼年代記]

1976年 出版"夜訪吸血鬼"(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1985年 出版"吸血鬼黎斯特"(The Vampire Lestat)
1988年 出版"天譴者的女王"(The Queen of the Damned)
1992年 出版"肉體竊賊"(The Tale of the Body Thief)
1995年 出版"魔鬼蒙那屈" ( ~Memnoch the devil)
1999年 出版"吸血鬼阿曼德"(The Vampire Armand)
2000年 出版"美瑞克"(Merrick)

系列:
98/3 "潘朵拉"(Pandora : New Tales of the Vampire)這本書開啟了另一個系列的吸血鬼傳奇
99/3 "吸血鬼維多里歐"(Vittorio the Vampire : New Tales of the Vampire)

台灣目前僅出到第四部。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anceimp 的頭像
lanceimp

奇斯塔˙奇斯

lanceim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