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虎膽妙算到不可能的任務

一. 從影集到電影
諜報影片或影集的興起向來與歷史的波動息息相關,打20世紀初,世界便接連陷入一片戰爭動亂的局勢;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經濟貿易中心開始由倫敦轉向美國紐約,美國的國際地位扶搖直上青天。
歷經在珍珠港的吃虧,美國開始加強自身的情報系統,隨後又接著越戰、韓戰、冷戰,在網際網路尚未開發的當時,情報員或者暗樁線民便是重要的情報來源管道,那時可以說是一個情治人員輝煌的高點時代。
然而隨著冷戰的結束,以及辛季吉秘密外交所帶來的負面聲浪,情治人員的必要性、正當性、合理性多方遭到質疑,中情局不得不面臨改組以因應國會所施加的壓力,這也使得昔日幾乎可稱橫行天下的間諜世界受到阻礙,加上電腦的出現發明,新時代的作戰型態不再單純地依靠人力,派人實地去執行秘密任務的需要也大大降低,實際上訓練幹員的過程往往得付出大量的金錢與不符合報酬的風險,基本上,我們可以說,人力間諜的時代結束了。
不過由於間諜工作的曖昧與隱密性,非常能勾起人類天性中的好奇心;加上美國本質上可以稱唯一個國家意識非常凝聚的國家,於是我們看到了在那時一連串強調機智的情報影集,諸如:霹靂遊俠、馬蓋先、重拍60年代的新虎膽妙算到晚期的轟雷龍虎鳳…都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不約而同產生的產物。
當然同時期,英國007詹姆斯龐德的興起也和這背景大有關係,不過龐德一開始就是個電影上的角色,同時也是浪漫派間諜的化身。
而不可能的任務則是由美派寫實情治人物代表虎膽妙算而來。

二. 任務結構的改變---詹姆斯龐德化

為大眾所熟悉的詹姆斯龐德是個獨來獨往的英國政府情報人員,風流倜儻、瀟灑不羈,身邊必有美女相伴的“豪華”間諜;虎膽妙算的IMF小組則是和龐德完全相反的類型。
IMF全名乃為Imopssible Mission Force,最著名象徵就是那句:「本資料將在5秒鐘後自動銷毀,若任務失敗政府將一概否認對於你們的行動知情,祝你好運,龍頭〈吉姆〉。」
由這段話裡面我們可以藉此推斷出幾項很重要的訊息和特徵:
Ⅰ. 將資料銷毀表示任務的機密性,暗示著其不可告人的特質,突顯出間諜世界裡的詭譎以及政治間的角力。
Ⅱ. 政府否認對行動知情,其實也是道出身為間諜的危險與曖昧的身分,不被隸屬也不被承認的邊緣人。
當然除了這些,IMF有個更為不同的地方,不同於中情局本身所訓練出來的間諜人員,IMF組織其實是獨立於中情之外的外圍組織,所有的人手全部都不被登錄名冊之中,他們比正規的情報人員更沒有保障,至少人家在沒有任務時還會有薪水可拿;IMF小組成員雖然可從每次任務中獲得龐大的利益,作為他們出生入死的代價,相對這也代表,他們的經濟來源極不可靠。
由上述,其實我們便可以強烈感受到IMF小組和詹姆斯龐德那種華麗探幹截然不同的屬性;再說,既然強調是「小組」當然就是一群人各顯神通,而非龐德式的單打獨鬥。
IMF基本上並沒有限定一組只能有多少人,但為觀眾所熟悉的模式是以5個人為單位出擊的型態,國內分別將之譯名為:龍頭、鬼才、千面、高手、雪倫。
他們各有其本事及專長,分工合作上山下海,標榜團隊合作、團隊行動並以龍頭為組織的首腦,聽從其指揮調度,故龍頭可以說是整個小組的行動核心,但每個人員所佔的份量很平均,不會出現個人秀的情形。
由虎膽妙算而來的電影不可能任務,雖然中文譯名不一樣了,但英文名稱可都是原汁原味的Mission:Impossible。

不過,不可能的任務第一集中,其實IMF的身分角色定位已經和之前大為不同,首先就是IMF被收編為中情局旗下的一個隸屬單位〈註:參閱不可能的任務小說p27〉,人員開始由中情局負責訓練並編入名冊,所以才會有軍火販子麥克斯要買NOC名單的劇情,以及中情局局長奇基那句:「那些人都像鬼一樣,而且還都是我們訓練出來的。」此為它漸漸邁向龐德化的第一步---政府組織化,雖然並不是完全的隸屬關係。
沿襲著虎膽妙算的結構,不可能的任務開場時的成員小組就分別是那五個人的地位化身。吉姆接承了虎膽妙算的龍頭地位,連名字都未曾更動;傑克則繼承了鬼才電腦高手的地位;伊森韓特則是擔任千面的易容者;高手和雪倫的工作則本片中分散在三個女性角色:克萊兒、漢娜、瑟拉身上。
在影片一開始的時候逼問一個俄羅斯線民情報,所有的規格和結構都是非常正統的模式,我們先見了一次他們個顯神通的合作模式,火力集中在易容後的伊森韓特、裝死的克萊兒、利用電腦的傑克、喬裝服務生的漢娜四者身上,而且看起來伊森似乎是個領導者;隨後我們才見到吉姆出現,原來他還是IMF的領頭。
這樣的安排,也是暗示了影片的後續走向,伊森韓特在全隊隊員幾乎陣亡、自己又遭到開格的情況下,集結了另一群人去完成另一項更不屬於任何單位的諜中諜,為一群被解僱的情報員大集合。
除了這個特點,他們表面上脫離了IMF,但形式上還是如以往般要先湊人“充數”,然而伊森韓特這個角色已經開始露出好萊塢的明星主打效應,他不單單只是千面,更是龍頭,打破團隊神話,其餘人只是找來陪襯他的人物,凸顯出他個人的勇猛;特別是在中情局電腦室及英法高速列車上的橋段,以往,在影集中,個人式的神猛是不會被強調出來的。此為龐德化第二步。
在影集中,如何驚險達成任務是賣點,不過畢竟是拍成了電影嘛!觀眾總是喜歡看男女主角之間有沒有愛情,不可能的任務也不免落入了俗套,加入伊森對吉姆的妻子---克萊兒懷有淡淡、卻始終不敢踰越的感情,美國版的不可任務預告片中有一段伊森擁吻克萊兒的鏡頭,不過上映時卻剪掉了。也許沒有像007美集必有明艷動人的龐德女郎那樣誇張,但也違背了影集不會出現愛情戲的不成文規矩。此是龐德化的第三步。

到了第二集,龐德化的現象易加強烈明顯。
名義上,他們回歸了IMF體系,不過IMF的任務取得決不會透過與中情局主事者見面的方式來獲得;伊森韓特會面安東尼霍普金斯的舉動是不符合IMF只與IMF成員會面的隱密原則〈也是影集中不曾發生的事〉,而且比詹姆斯龐德更加進化,通常龐德會見的主事者頂多是模糊的人影。
IMF有個特色是使用智力的程度遠超過武力,不像一般的諜報片動刀動槍,或者是什麼大形軍武對決,趨近於湯姆克蘭西的獵殺紅色十月、赤色風暴的潛艦系列影片,都是鬥智不鬥力。這個特性在第一集中被保存了下來,在布萊恩迪帕馬的導演之下,本片成為了低調、冷色系的諜報片;但到了吳宇森手中,承襲香港及個人的暴力美學,畫面明亮花俏,洋溢熱血的暖色系。伊森韓特不但手持雙槍大行其道,各式槍械、軍火紛紛出籠,目標通通對著韓特而來;韓特的神勇不再只限於電腦室與火車,從徒手攀岩、公路飛車、槍林彈雨、機車競技、最後再來個伶俐的後空翻,真令人不禁大呼:「他到底是千面還是龐德超人?」集合眾人之力有如八仙過海的團隊怎麼變成了造就一個人的英雄?
尤其是第二集中的工作小組,幾乎根本沒有發揮的機會,硬生生地被貶成陪襯的花瓶,這還是一個「團隊」、一個TEAM嗎?
談到感情戲,也許大概是歷經了第一集中痛失愛人的過去,韓特本次在愛情上的攻勢是直接、主動又熱情如火的,完全不似第一集那種發乎情、止於禮的紳士,有如個情場高手,三兩下便把對手騙上了床,只差他至少還算是“從一而終”比不上龐德的花心,龐德必備的豪華敞篷跑車在M:I-2中也出現了。

三. 千面伊森韓特到伊森韓特
一、二集角色個性的變化

在影集中,原名尼可拉斯的千面,個性並不能算非常突出,但卻有過人的冷靜、觀察、模仿力。伊森韓特的主要支撐性格和尼可拉斯相去不遠,是個頭腦冷靜、心機深沉的情報員,隨時能混入人群,以最低調的姿態迅速達成任務。
第一集中我們見到他處處以機智來化解危機,如:當晚宴電梯不聽從傑克的指令,韓特力斷先開電梯門,和瑟拉從後面小門開溜;深知敵不寡眾,以新型的口香糖炸彈炸裂水缸逃逸,回到據點將門廊燈泡弄碎灑在門前,如此探知有無人經過。
小道具的應用在影集及電影中佔了極大的成分。在觀眾不經意間,我們看到他如何妥善巧妙地去運用一些看似平常無奇的工具,從口香糖炸彈、能裝藥水的鋼筆、維思科腕型監視手錶、內建攝影機眼鏡…都能帶給觀眾環環相扣的驚奇。
不過來到了第二集,運用小智慧的“傳統”忽然蕩然無存了,被強調的反而是千面的易容術,於是在影片中我們除了不斷看到一張臉皮撕來撕去,其他的頂多也不過是追蹤器、迷你無線耳機、管形炸彈等…在其他電影中也可以見到,並且再熟悉不過的「產品」,屬於IMF自己的東西呢?已經消失了。

和其他所有的動作片一樣,將男主角的體能考驗提升到最高點是個必須的宿命。我們在第一集已經拜見不少伊森的個人特技,不過若是和第二集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第二集韓特活像個雜耍團出來的馬戲小丑,「行事低調的情報員」這句話根本就不成立。試問:哪個「行事低調」的情報員會將基地選在空曠的澳洲牧場?哪個「低調行事」的情報員會讓自己從火光中慢動作出現還飛過一隻白鴿?哪個「行事低調」的情報員會騎著機車在路上狂奔、開槍、表演特技?
種種跡象都顯示,編劇組想要自圓其說說前後兩集是同一個人都很困難。
第一集中,奇基說過:「他通常都主動出擊,但他到底要的是什麼?」
到了第二集,席恩又說:「韓特這個人他會避免正面衝突,他一定會選擇從屋頂進入大玩特技…」
基本上兩句話並不衝突,然而實際上確是有差異存在著。
伊森當初由通風口進入中情局的電腦室是在一個不得已、無法化身為威廉鄧洛通過那麼多道的檢查手續,最後以佯裝成消防人員混入中情局的方式再爬入通風管。注意了!他可是先偽裝成消防人員。
第二集,單就地理環境而論,區區藥廠的保防比中情局還嚴密嗎?他真的會是別無選擇,非得重演老調嗎?再就他的千面身份來說:他不能化身為某主管潛入嗎?難道他的易容術就不能發揮在這裡嗎?選擇從屋頂進入真的是比較低調嗎?這真的是深思熟慮後的行動嗎?
這是個頭腦冷靜、心機深沈的人會採取的行動嗎?
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的上司還比較接近伊森的原型呢!

四. 女性角色
傳統影集中的唯一女性,通常的任務都是擔任誘餌的角色,其實她們往往被其他男性組員壓榨的沒有太多發揮空間,要不就是出皮漏等著人來救援。花瓶特色幾乎是所有女星始終難以擺脫的宿命,在父權強勢主義之下,女人正如聖經上所呈現的地位:是由亞當的第二根肋骨而來。價值屬性上完完全全是各附屬的次級品。
第一集中的艾曼紐琵雅飾演的探員,在角色深度上被賦予了不同以往的命運---她是一個雙面碟,穿針引線的暗地背叛者。可是在戲份的發揮上,完完全全背貶意成一個戲份不多、不知道她在裡面做了哪些事情的傢伙,充分的花瓶。
她和伊森韓特間的互動也頗耐人尋味,先是身為吉姆的妻子假裝為夫報酬,引介奎格〈尚雷諾飾〉加入小組一同參予此項高難度的行動,最重要的是---她必須迷倒伊森,以便自己能夠掌握他的行蹤;所以我們在戲尾聽到吉姆說:「寇拉並不是很有自信能夠迷倒你,但我對她深具信心,因為我已先嚐過貨色。朋友妻不可戲啊…」可是這段話相信對大部分沒有讀過原著的觀眾事一頭霧水,因為我們完全沒有在電影裡找到任何明顯的蛛絲馬跡,勉強算是提示的地方出現在吉姆和伊森在利物普的咖啡館那段對談回憶,伊森在猜測到底是誰殺了漢娜,他原本是推斷寇拉會是吉姆的同夥,但因對寇拉的情愫使他去否認這個可能性。但是多少人看出來了呢?相信這是編劇上一個大敗筆。
比起第一集女主角還有可能的自主性空間,譚蒂紐頓飾的娜雅根本就是一個行動派大花瓶,十足的樣板性人物。
遵照傳統公式化模式---先是一個看來很厲害的女飛賊,但一定沒有比男主角厲害---經過一些莫名其妙、甚至危及生死的關卡和男主角產生火花---男主角要她到另一個男人那裡去,她一定會在某各重要的地方犯錯讓自己陷入險境---最後男主角會英勇地把她救回自己身邊。擺著明了她的存在是為了發揮男主角的神勇。
雖然在一集中,女主角的戲分被提高不少,可是卻徹頭徹尾地是個魁儡。
於是女性在動作片中的價值依然無法脫出是男性附屬品的命運,觀眾無法從中獲得新的樂趣與角度。
若真的兩相比較,其實一二集中女主角的任務性質基本相去不遠,寇拉在開頭的詐死不也是一種誘餌?但是別出心裁的地方一集中,大福提高女性成員的比例,雖然她們都早早死掉,可是若以他們分別擔任的任務地位來看,要是沒有提前陣亡的話,相信會有不一樣的風情。

五. 結語

兩集影片中其實存在一個有趣的互文,相信很少有人會去注意到。
第一集中,伊森他們逼問出的一個俄羅斯線民的名字就叫做:「迪米契」;而韓特在第二集的開場假名就叫做「迪米契」。
其實在兩位導演不同的詮釋之下,不可能的任務2幾乎可以看做一個新的影片而不是當成續集,它和前集影片的關聯性簡直就少的可憐。第一集的韓特總是衣冠楚楚、西裝筆挺,短髮讓他顯的精神奕奕;第二集的韓特穿上了皮衣,休閒式的裝扮加上飄逸亂髮和三秒鐘就對鏡頭的一個傻笑,活像哪家富豪貴公子再世。如此顯而易見的差異,相信也可以算上另一次的史無前例,對韓特迷而言,可能真的要說欲哭無淚、不知是好是壞了。
布萊恩迪帕瑪在片中不斷運用低角度、破水平特寫的鏡頭讓觀眾感受到壓迫、和不溢言表之下的智力鬥爭;到了吳宇森手中便成為純粹的娛樂主義,花俏的爆破和幾乎氾濫的慢動作、白鴿,這個情報員確定是IMF出身的嗎?第一集曾經傳出觀眾看不懂轉折的疑慮,所以對後來的吉姆是叛徒覺得霧煞煞,大概是矯枉過正了,第二集的觀眾根本無須去思考,因為不需要想什麼,它擺明就是一部娛樂性質、財大氣粗的商業罷。
對IMF情報迷來說,IMF存在的意義和特殊性就是它並不是像龐德這種出賣體力的情報員,它也不用像「絕地任務」的史恩康那萊是各神乎其技的間諜,並且它是一個鬥智遠勝過鬥力的團體,和個人英雄主義比起來,他們更貼近於現實,更像是一個人。
安東尼霍普金斯劇說的一句話其實很切中IMF的核心:「This’s not mission difficult,it’s mission impossible.」
以一個長遠的角度來考慮,如果湯姆克魯斯真的有心想要重塑一個全新的諜報系列影片,那麼他更應該深思的是劇情的深度和IMF的特色何在,而不是趨炎附勢地凸顯明星個人魅力和高超的體能或者花俏的特技。

六. 參考資料
皇冠出版社「不可能的任務」
POCKET 「Mission:Impossible」
聯合晚報 1996年6月23日副刊
世界電影2001年6月號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anceimp 的頭像
lanceimp

奇斯塔˙奇斯

lanceim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