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數位媒體基礎裡,開始學寫HTML語法
果然想逃的東西還是逃不過,寫網頁寫語言這東西現在的小孩都玩的嚇嚇叫
我卻老是興趣缺缺,覺得唉唷~那就讓別人去做嘛!何必事必躬親呢?
況且程式語言這種東西一點也不人性化,一個指令一個動作,網頁不會自己思考要聽字元命令
怪不得工程師很多個性木訥並且專注或是甚少變化,真是太不符合我的人格了!

理論課是比較棘手的部分,我有四堂
在很詭異的「防禦---idea of a carrier」(不知道中文子怎麼翻譯好),教授是個〝罕見的〞客座理論教授
因為他竟然是在技術大學裡教授理論,德國的技術大學跟普通大學走勢是很清楚區分的
這門課我常遊走在有懂跟沒懂之間,懂是因為談的話題目前還圍繞在心理學政治經濟上
譬如說這星期舉的一個例子是 美國為了防止恐怖份子從加拿大邊界滲透,所以要跟加拿大劃清界限
結果邊界早被掩埋無法辨識,於是可以得出『要防禦,必須要有界線,沒有邊界的東西無法被防禦』
以及兩國因為清理邊界出現的現象是什麼等等
不懂的則是同學與教授的討論,德國人講德文畢竟是很快的,每次都會在心中吶喊:我學德文還不到兩年啊~
而「媒體概念文章選讀: 從Brecht 到 Manovich」是死的最慘的一堂課
要讀得PAPIER與要做的搜尋很多,每堂課都要有同學報告(我竟然幫自己選了羅蘭巴特!選完後很後悔)
教授是個三十幾歲很帥、很高、金髮,很標準的德國人形象,眼神銳利但又有點冷,也像德國人一樣嚴謹
要消化艱澀的文章就是個挑戰,這堂又幾乎都是報告討論報告討論,不禁讓我神遊幻想以前班上的外籍學生到底怎麼撐過去的
(怪不得多要選念創作組)
而「AMOK:新聞的歷史」這堂我也在考慮是否要放棄,因為他的上一堂課是非線性,非線性應該會常去博物館
博物館多在柏林,通車趕回波茨坦上課根本來不及
全學期最期待的理論課只有「媒體概念史」,這星期開始從亞里斯多德講起,也是每回都要有同學報告
還是覺得 Medium 這個字的概念真的很有趣,另外教授有額外提到,兩三百年前individual這個字其實並不指涉「個人」
而是形容一個人「在外圍」「不屬於一個圈子」「在圈子外的人」,而在圈子外的人其實就是有點白癡
像我們說的「怪咖」,是後來才漸漸被作為「個人」這個概念,學到這個無關緊要的概念真令人開心
好像個人主義=白癡主義,呵呵


為了想要解決自己在語言上的困難處,我決定寫EMAIL給跟我同堂的同學,請求他們的協助
是否能幫我在課後有點指導,結果沒有人回我MAIL
不過在媒概史,選擇報告主題時,全班只有我選「媒體/電子科技發展史」這個題目
就有一位頭髮長長身材短胖應該快有三十或超過的同學,下課後跟我說他收到我的MAIL,願意更改他的報告題目
跟我一起做科技史的研究→好人第一號
好人第二號則是個跟我差不多年紀的同學,在下課後幫我做了一點點複習
十分之一的回應比例啊~~ 不過班上似乎存在或說潛在著非常多外國同學,像是波蘭荷蘭
但(外表反正我們分不太出來)口音也聽不出來是外國人,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傳說中德國教授並不會對外籍學生特別照顧的原因?
反正全部一視同仁(這算是抬舉?),人家都講的那麼好,文章寫的那麼長,妳為什麼不行呢?!
不過荷蘭跟德國可以算同語系吧?... ...
我也想要參與討論啊~當各「沈靜的東方學生」也不算是自願壓!不知道其他的學生在留學的時候是什麼樣子
之前認識一位在柏林唸書的博士,他講德文講的超快,當時我不太能明白講話聊天就聊天嘛!有必要講這麼快嗎?
講的快不等於講的好。不過自己上課後發覺,會講這麼快應該也是因為「自我防禦系統」裝置在運作吧!
因為普通德國人講話真的超快,而且大部分的學生很冷淡
(譬如我那十分之一的回應也是,真的,見到妳也不會有種閃過「啊~就是他發MAIL」的神彩!不回應,不討論)
或許對所有外國留學生都一樣,要打進真正當地人圈子很難,所以常是同鄉留學會學生老聚在一起
作為一種防禦性的隔閡組織,跟大部分德國同學都疏離
我承認自己也很疏離其他人,不過這多少是因為自己的個性在搞鬼,害怕或是拒絕與人多有接觸
又或者是因為不想要有太多只是表面化的聯繫
不過在德國唸書好像真的比在其他地方難?

這星期暫訂下來,明年四月幫我媽在柏林一個圖書館開畫展
星期一去簽合約與商訂細節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anceimp 的頭像
lanceimp

奇斯塔˙奇斯

lanceim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