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北是一個很有魅力的城市(台中應該也不錯)
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常會聽到很多人對它的批評
台北不同區段所呈現各種歧異的文化樣貌,如果將視野放大的亞洲
台北也有自己獨特的城市風格(所以我應該趕快寫在台北發生的故事以後好參加台北電影節?)
人與人的相處也是極有活力,作為一個首都,台北人算蠻和善的民族
很多人應該開始不以為然了
台北印象就像蔡明亮的電影,陰鬱、人的臉上都沒有表情
這就是裡面看裡面,跟外面看裡面的角度差異了吧?

南部人純樸?這我到不以為然
就算南部真的比較安靜、鄉下、民風良善,但以我站在外國人的角度來看時,這些特點其實沒有我們自己想像的特別
況且,很多人都對都市的生活不滿,總提倡著反璞歸真
這論點在國外也很盛行
我覺得台灣人是一股腦地跟隨國外的思潮來批判自己住的地方
但台灣的民情背景和外國的思考與境遇根本不能相提而論
可我們卻總把人家的理論拿來套在自己身上,中間其實有很大的謬誤
就像「中國式的共產主義」,跟原始的蘇維埃社會主義早就悄悄變質,是一樣的道理
不過可能或許台灣是個島國、一個移民社會,島上的人抓到了島外的東西,不管他三七二十一、是不是適用,全當作珍寶;我們仰靠大量「外資」,因為自己的資源有限
另外我對〝民風淳樸〞即是好這個觀點也不完全認同
民風淳樸的另外一個說法就是「保守」,大家彼此互相關心的另外一個說法就是「八卦」,每個人心思都很單純的另外一個說法就是「線性思考」
以上三者都是我個人不喜歡甚至很難接受的

不管是不是我已經被都市馴化了,可是我傾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的事實

同時,也常覺得很多抱持此種觀點的人,都是莫名其妙的「崇古派」
就像也有很多人莫名其妙地就是反科技
真心崇古、反科技的人不是沒有,只是這種人是少數
其他大部分的傢伙都只是『理論追隨者』,好比台灣人常常會一窩瘋忽然間一齊追逐某個被視為流行的指標,也回扣到之前說,島上的人隨便抓到什麼都當寶

但當我說台北是個富有魅力的城市時,其實這個觀點是很功利主義地
因為我的出發點是如何把台灣/台北介紹給西方人
在學校的烤肉會上我遇到一個不認識,應該是英文班的語言老師,他到過台灣兩次,待了超過半年左右,台北高雄都住過,主要大城,連桃園他都拜訪過
我問他他喜歡台北的理由是什麼
他說台北東西比較多(外國人也多),相對地高雄就沒有那麼豐富
當然我們不能以一個人的意見就當作全部人的指標

台北的文化與藝術活動應該是全台之冠吧!(雖然我覺得還是沒〝小小〞的Dresden精彩)不過可悲地,台灣是個文化沙漠,好像文化是僅屬於菁英的領域,可以我淺短的見識,則認為國外是採取文化即生活的態度
除了文化之外,台北也兼容並蓄了很多三教九流,要找什麼,大多時都找的到你要的什麼(Dresden要什麼不見的有)
物價水平在台灣內部當然很高,可對外國人來說卻不會太貴
政府不是一直想要提倡觀光業嗎?
誰知道台北地下街的英文名字叫做「Underground Mall」啊?還有覺得把街道改稱第幾大道較能方便外國人記憶,又有幾個人清楚南京東西路是幾號大道啊?
方便外國人看?但問題是外國人要問路時,難道是跑去台北市政府問嗎?
Planet手冊中對台灣的一個看法是英文標示太少,會對外國人造成障礙
台灣人除了自怨自艾自己英文不好,花大筆錢參加全民英檢,為什麼就不能對一些地名堅持以中文標示,後面附註拼音呢?一份全是英文的文件就不能出現中文嗎?英文表示少,但有中文原文在的話,起碼老外可以看形狀相認吧?
完全要以拉丁字母呈現,簡直不知變通跟對自己的文化一點都不堅持
德意志又有多少英文標誌啊?
難不成全世界的人都懂德文嗎?
就算西方文字相通,我們一天到晚在吵漢語拼音還是通用拼音,那我還真想請問,後火車站是 「Hou Station」、宜蘭的中正路是「Diong-Ching Rd」這算漢語還是通用拼音?
不過大家最後最關心的仍是,爺爺到底是回來還是回去了
民生外交就交給海外人士了?

台灣是個大家應該要好好珍惜的好地方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anceimp 的頭像
lanceimp

奇斯塔˙奇斯

lanceim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