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見到「擁洋派」,與「擁國派」兩派電影喜愛人士各護其主,互道長短,簡而言之大部分的台灣觀眾不願意上戲院看國片,通常都覺得國片太過曲高和寡,沒有親和力(雖然很多時候事情是不能被簡單化描述,否則會成斷章取義)
不過我看到擁國派的人士通常主力反駁重點落在一些還是蠻『高層』的領域,像是(要求在商業主流中)電影的文化性與藝術性,要不就是講到輔導金以及種種點點云云,但我個人認為這樣的論述對把電影視為休閒的絕大多數人而言,夠不成說服的理由,同時,我覺得在台灣關心文化藝術發展的人仍只有一小撮
我自己離國內市場已經有一段時日,同時,基本上我在台灣時也幾乎很少上戲院看國片(註:本文所提的國片專指台灣,不包含香港與大陸),光憑這點就能對我貼上不愛國片的標籤
雖然我以後可能還是選擇會投身國片市場,但自己都不看自己人的電影,那會有什麼搞頭?可我覺得話不能這麼說,首先觀眾進戲院的目的並不是在增加票房,每個觀眾進電影院都在尋找不同的理由,有的人只肯兩個人以上時才願意到電影院,這便完全無關他選擇看哪國片、看什麼類型
我願意為了旺角卡門進電影院到不是認為王家衛就比蔡明亮高干
另外我覺得商業電影就像是生存三角形的底層,求得溫飽之後才能思淫慾
我一直說拍電影或是搞文化創作基本上都是飽暖思淫欲的表現
拍電影就是需要錢,這是一項不管再辯駁都沒有辦法反擊的事實
這時很多人會跳出來講,有許多經典製作,用的也是少少的預算,但卻能拍出雋永的內容
基本上這問題要分成兩個層面探討
一 有多少錢
二 錢怎麼花
用四萬塊去支持一部三十分鐘富家女愛上貧窮男的三十分鐘短片(學生製片)與
四十萬,支持同一部劇本富家女愛上貧窮男的短片(國內獨立製片)
四百萬,支持同劇本富家女愛上貧窮男的短片(香港或是台灣)
四千萬,支持同劇本富家女愛上貧窮男的短片(好萊塢)
註:以上單位為新台幣
製作等級與規模優劣立見分顯
電影在各項製作上的製作費用,從前期拍攝到後製,全部都是一筆又一筆的金錢交易,我相信很多人在這裡有自己拍過影片的經驗;在我自己沒有拍過片以前,我也是體會不出金錢與電影間的重要關係
因為我看不到前製時勘景需付出的成本→這一般觀眾也看不到
除了自己有拍片的人,沒有觀眾看的到每次前製會議時要支出的餐費與車馬費→這不表現在電影中
拍攝時觀眾不知道一呎底片沖片加印片的成本→拍到四比一簡直是非常奢華,國內沒有資金的新導演根本禁不起像是蔡導、侯導、王導的長鏡頭消耗與數次NG
後製時連各Fade in Fade out都窮的可以情非得已是不能用的要自己在分鏡時就想好轉場方式;觀眾也不清楚一個AB Roll或是dissolve要多少錢,(我看連專門只負責對國片動動筆桿號稱自己憂心國片的人也不知道)
抱怨國片映象品質不好,也要看看台灣與亞洲區到底有幾家沖印公司,每家工作人員的專業度與機器、藥水、鏡頭的好壞都牽扯到價格
連各COPY檔案給各組組員都會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你說電影不需要錢嗎?
相信很多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都會很懷疑:這部片有需要用到X百萬的預算嗎?X百萬怎麼還拍的這麼...我不如買輛車
因為一部電影往往花最多的就是在與影片本身無關的事上,觀眾看不到一天上工劇組要吃多少便當,好萊塢另外還花最多錢的地方就是演員
台灣有幾部片能請的起劉德華來演?
我們還是擦亮眼睛耐心等許純美找來鄭伊健?
講完多少錢,接下來就是錢怎麼花(真不好意思,因為我沒有時間去找出正確的預算,另外以下舉例大部分只能集中在好萊塢)
一千萬美金拍出臥虎藏龍
徐克的東方不敗成本應該不到一千萬美金
水世界的成本應該有五千萬美金以上吧
大白鯊又才用多少錢?(反正應該低於五千萬)
如何把每一分錢用到最該用的刀口,節省不必要的支出,所有人員都要充滿創意地像可以把自己的新發明報名參加金氏世界記錄;舉個跟電影沒有關係的舉例:上太空後太空人發現原子筆在無重力的情況下墨水不能流出,美國人花大錢研究在無重力中仍然可以書寫的墨水,俄羅斯人用鉛筆
以目前全世界的製作生態(印度可能會強一點?)大部分的工作人員都只有使用鉛筆的福份兒,可是當鉛筆字跡退的比原字筆快怎麼辦?(請不要挑在無重力情況下這個毛病)
說沒有錢也能拍出好電影的人要明白這句話是在,一部影片已經有了〝基本預算〞的情況下才有資格講
你要四萬塊學生成本的影片去拍吊鋼絲?借一隻馬我看都有問題
於是另外一派人就會說:既然沒有錢就不要搞花俏嘛!
所以我們的國片拍的都是成本簡簡單單,沒有什麼太大奇情的玩意兒,但是觀眾不可能永遠只想要看攸關嚴肅文化社會議題,要不然就是一天到晚在緬懷青春的青少年劇
電影是個工業,縱然他負有文化的使命,錢固然是一個關鍵,但還有更重要的一點:球不是一個人踢,電影也不是一個人拍的
電影不是一個人拍的
但是國內對於影片探討的重點太過於強調以作者論為核心的基調,雖然一部片的成功與失敗理應由導演承擔,可一部片能夠成功居功爵偉的絕對不只是某個導演一個人的名氣
從攝影、燈光、錄音、剪接、服裝、美術、場記到幫你開車的司機,倒茶水的小妹,好心借你電的電家都是電影工業中的齒輪
好萊塢的片場製!不是鳥導演而是鳥製片的生態就是因為他們全把電影當作一塊一塊可以拼湊的零件
台灣文化人的眼睛一票看到導演一個人的時候,造就台灣一票熱血想投入電影界的年輕人十個有八個說他是要當導演;這世界上不需要那麼多導演,但可能會需要四人以上的人攝影組、燈光組、美術組...
台灣的廣告是很活絡的,製片公司也很發達,但是台灣有幾個專門對電影製作有經驗的大製片?
台灣的攝影很強,在廣告上可見一斑,但有幾個攝影師能攻電影
這些都是因為沒有一個基本生存的空間,國片一隻拍完下一部不知道在哪裡,大家都是要吃飯的;廣告消耗量大攝影師可以保證自己的收入,但片子一接的多,又有幾位會放下他們繁忙的片約攪進入耗費數月、所得才一隻廣告收入的電影攝影?
其他工作職位也面臨相同的困境,台灣沒有一個良好的影視生存環境,電影是講究群力合作的事業,我從來不認為一部片從頭到尾都是導演在搞編劇、搞攝影、搞剪接、搞音樂、搞燈光、搞美術...這樣的片有什麼樂趣?
要顯示導演個人過人的才華與精力嗎?
免了吧!這跟自瀆沒什麼兩樣
可是國內又擁有多少技術專業的人才可以幫助一部電影的誕生?而這些技術人才又是不是有空、有意願投入某部電影的製作?
人有生而平等的自由,一部電影不管好或爛,都有被拍出來的權利;可悲台灣連類似愛德伍德的B級片都沒有生存空間,網路上的自製KUSO影片就是我所抨擊的從頭到尾都碼是兩三個人在搞
可是這也是不得不為的現象!
如果台灣也可以進步到一部令人吐血的鳥片,也能有整各劇組經過詳細的分工,我才會覺得這是一個好的現象。
朱延平已經是過去式,我們不再討論
台灣之前就是一堆人都在搞爛片,沒有人弄金字塔,這也一樣死
商業與藝術是可以平衡的,商業與藝術也是需要平衡的,少了誰,誰也活不了
輔導金制度很多已經抨擊,我想特別批評的是劇本
很多年以前在我知道有新聞局優良劇本制度後,我就碎碎念:「靠背!這什麼東西,台灣永遠不能寫科幻、古裝劇本,因為照新聞局的審定標準要以能拍為原則,台灣哪來拍駭客任務的實力?」
但台灣人寫不出來像駭客任務一樣的劇本嗎?
無間道的劇本台灣寫不出來嗎?
我不相信!但我從來沒有看過有人寫
這也是牽扯到製作環境的問題,可是電影有沒有優秀的劇本絕對佔了很大的關鍵,而我們的影片因為成本、因為製作,只要出現有爆破的場面不用到定稿都會遭到刪除,看到雙瞳的時候我是蠻高興的(不過雙瞳還是比較是港片啊~),雖然說劇本寫的不怎麼樣,但這種劇本會在優良劇本中出現嗎?等一百年吧!
什麼是優良劇本審定制啊?簡直是另外一種思想箝制
前陣子流行的愛情偶像劇,公式簡直跟很多少女國高中時風靡的粉紅皮小說沒有兩樣,這種東西端上去審議,八九不離十都被當成垃圾;我的野蠻女友很多人批評劇本沒創意、哪一國都可以拍沒有韓國特色
嘿!既然是哪一國都可以拍的話?為什麼台灣就沒有拍?
我不相信我的野蠻女友這種劇本會受到評審們的關愛,你相信嗎?
無間道的劇本能夠在台灣得獎嗎?我不認為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台灣的電影工作者有幾人會去拍?
現在新一代電影工作者的題材已經比十幾年前開放很多,也更多元化脫離傳統影片的包袱(德國人竟然跟我講他覺得台灣的電影都很悶,聽到這種話的時候我能講什麼?他說的是片面事實但也是不爭的事實,台灣電影給人的國際印象就是這樣,我們的商業片拍不出來也賣不出去)
可是我依然覺得,太多人在拍片時都要冠上太冠冕堂皇的說詞,有時這是為了投資而不得不的手段,不然為什麼要觀眾花兩百塊進戲院看你媽媽洗衣服?要拍搞笑劇就要說成:我是了特別衝康說本土化的人都很俗,所以就更要俗到底
我想我沒有資格攻擊每個人拍電影不同的目的
可是我對台灣的創作者沒有太多選擇權感到悲哀,你拍自己想拍的電影會被批不顧觀眾,你拍主流口味的電影又被批沒有水準、以前的國片就是這樣死的,什麼時候我們可以說「我只是想拍電影」
歹勢~除非你家有錢,不然誰都說不出這種話
末代武士在上映的時候,我曾提出一個疑問:中華文化中難道沒有一種煽情狗血的精神拿來和武士道匹敵嗎?(請注意是煽情狗血,而不是悲情宿命)
再見列寧可以拿東西德分裂、合併的往事來開玩笑,台灣人敢開國民黨與共產黨的玩笑嗎?(很久以前有一部國片在諷刺台灣的選舉,我記不得片名了,但覺得那真的是一部很有趣的影片)
泛政治化的社會,是台灣很大的問題,連帶也影響到其他商業、文化、體育點點點上;其實「中國人」、華文化因為受到儒家主義荼毒,做事都講要有『正氣』,像韓愈一樣偉大,什麼文起八大之衰的
我只有四個字:莫名其妙
前幾天我在網路上台灣日報讀到一則關於中文教學古文比例討論的讀者投書,作者是高雄什麼精神科的醫生,他大力抨擊古人詩詞中傳達出來的一些不正確、放蕩的人生態度與觀念,還舉例,李白的詩句「對影成三人」以精神學上講,這是酒精中毒症候會產生的幻覺,憑空把一個人看做三個人,一個酒鬼的文章有什麼好學習的?
「人生得意需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則是提倡奢侈、及時行樂,怎麼可以讓下一代吸取這種不長進的思想?
我的天啊,我真是快昏倒了,讀邱逢甲就能讓台灣下一代產生愛國的勇氣嗎?
同理,把電影完全無限上綱到,電影只有在擁有文化意識使命才有資格存在的人,對不起我實在沒有沒有辦法接受這樣的思考格局,這就像「知識份子的傲慢」
是的,聞天祥常說看不懂畢卡索,去問為什麼畢卡索不畫大家都懂得漫畫,這是兩碼事兒
在爭論國片到底該有什麼樣的任務跟角色時
我覺得把環境弄起來才是重點
可是你要人單純地面對環境問題對症下藥?
我看比拍一部電影還要難
以上文出
www.wretch.cc/blog/lanceimp
- May 08 Sun 2005 21:11
為電影製作發聲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